当前位置:疑难杂症

虐童风波心理真相:相对剥夺感是怎样扭曲了人性?

作者: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 时间:2017年11月28日 点击:918

虐童风波心理真相:相对剥夺感是怎样扭曲了人性?    

文/季龙妹

近日,幼儿园虐童风波不断:继上海携程亲子园虐童事件曝光之后,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再现疑似“虐童事件”,遭遇老师扎针,被喂不明白色药片……孩子的描述、部分曝光照片、家长的控诉不断刷屏,目前,朝阳区教委和警方都已经介入调查。此外还有广西合浦县廉州镇小红帽幼儿园、玉林市玉州区旺卢村小天鹅腾飞幼儿园,北京金色摇篮幼儿园都有涉嫌虐童的报道。

人们终于认识到,幼儿园虐童决不是个别老师或管理人员素质低下那么简单,参与虐童的也决不限于没有相关资质的老师。为什么在家里是疼爱自己儿女的好妈妈,到了幼儿园这个工作场所会变得那么人性扭曲,凶神恶煞?为什么本应是知书达理、温文而雅的幼儿女教师,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会变得如此脾气暴躁、行为失态?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幼师职业道德、幼教管理以及相关的师资培训,但种种归因,在这里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它不能解释人性中天使和恶魔两面性,也不能解释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幼师,其人格在不同环境中的复杂和多变。

在社会心理领域,美国学者斯托弗、默顿等曾提出和发展了著名的群体行为的理论——相对剥夺感。它是指当人们将自己的处境与某种标准或某种参照物相比较而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所产生的受剥夺感,这种感觉会产生消极情绪,可以表现为愤怒、怨恨或不满。简单而言,相对剥夺是一种感觉,这感觉是我们有权享有但并不拥有。例如,某人看着邻居家买了一辆新车,他认为他也能有这辆车。但实际他并不拥有。当个人将自己的处境与其参照群体中的人相比较并发现自己处于劣势时,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剥夺。这种剥夺因人们不是与某一绝对的或永恒的标准相比,而是与某一变量相比,因此这种剥夺是相对的,这个变量可以是其他人,其他群体,也可以是自己的过去。有时,即使某一群体本身的处境已有所改善,但如果改善的程度低于其他参照群体的改善程度,相对剥夺感也会产生。相对丧失感会影响个人或群体的态度和行为,并可造成多种后果。

关于相对剥夺感,马克思也做过这样一个比喻,当大家坐在茅屋里时,并未察觉生活怎样困苦,但是当茅屋旁边出现了宫殿,就会反衬出茅屋的简陋与寒酸,再坐在茅屋里面就会感到不堪忍受了。可见,相对剥夺感是一个群体对于另一个群体而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相对剥夺的诸多定义表明,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相对剥夺感产生于个人或群体与另一个人或群体的比较之中;其次,是某一个个体或群体纵向的自我比较的结果。  

在从事幼教、中小学一直到大学教育的教师系列中,2—6岁儿童的幼儿园工作兼有保育和幼教的成份,无疑属于工作较辛苦且收入不高的一类。从全国平均收入来比较,上海携程亲子园3000—4000元的月收入应该算较高的。如果没有相当的工作热爱和较强的职业追求,纵向与教育系列其他教师相比,横向与其他职业相比,人与人的攀比心理,很容易出现“相对剥夺感”,把这种心理失衡带到工作中,就会表现为自卑失落、敏感愤怒,进而发泄到工作对象上。而智力体力尚未发育且不会表达的2—6岁儿童,正好成为某些心态失衡、愤怒现状的幼儿教育人员的发泄对象。同样,这类人如果在敬老院工作,行动迟缓智力下降的老人也就成了发泄对象。这就是孩子老人受虐待事件多的原因。

在社会制度相对开明、竞争相对充分的现代社会,相对剥夺感往往是自我认知偏差而形成的错误感受。由于家庭出身、阶层地位、后天教育努力以及从事职业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财富分配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 你如果抱怨幼儿园或敬老院工作辛苦待遇低,完全可以跳槽去从事其他职业,当然这要看你有没有相应的能力。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幼教工作要真正做好也未必那么简单,真正高资质合规范的幼教老师也是社会的稀缺资源,同样会体现自身的价值而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财富的追捧。

相对剥夺感作为一种群体心理,它是一个群体中的个体相对于另一个群体而产生的主观感受,长时间的较强的相对剥夺感会导致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严重,导致个体的人格异化、主体价值迷失以及非道德化的产生,生活幸福感普遍降低,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安定。要求我们对相对剥夺感较强的群体进行防范和化解,因而需要一些既有利于个体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社会良性运行的疏导对策,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具体到幼儿园工作,有必要弥补幼师心理落差以增强职业认同感,有必要通过职称评定等方式将幼师纳入统一管理,有必要对幼师上岗进行资格审查、定期考核、不定期淘汰。这样才能让真正爱孩子的人从事培育“祖国花朵”的工作,才能让孩子在健康温馨的学前教育中免受无谓的伤害,形成完整的人格,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