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儿童青少年

清华附小:“遇见苏轼”还是“迷失苏轼”?


文/季龙妹       

苏轼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啥?苏轼在景区中有多大的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是啥样的?……近日,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一篇微信文章“火”了。这篇名为《当小学生遇见苏轼》的文章,展示了该班六年级小学生所做的几份有关苏轼的小课题报告。比如在《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一文,小学生们通过电脑程序运用数据分析,对苏轼的3458首诗词进行了分词研究。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表示,该校六年级的小学生们,从三年级开始就已经在进行各种课题研究。

据说,这些小学生所在的班级还有一个口号叫“人人有课题,个个会研究”。在这群孩子面前,好多成年人也不能不相形见绌。

如果苏轼九泉有知,遇见这帮“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必然是哭笑不得,甚至怀疑他们是否认错了人!苏轼肯定不知道“大数据”的厉害,也不会想到他的诗词会有“景区品牌价值”,更想不到自己会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圈”。而我更担心,这帮“小学霸”“遇见”的不是真正的苏轼,这种研究,会否让儿童对苏轼失去应有的敬畏和好奇??

从年龄看,清华附小的学生当属儿童。按照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正好处于7——12岁的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来运算。具体运算阶段不能根据文字叙述来进行判断。只有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才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 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多才多艺的的文艺大家,无论从创作之丰富,作品流播之广远,读者之众多,研究之热烈,还是从对后代精神面貌影响的巨大深刻来看,苏轼都具有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等文学大师一样的崇高地位,家国情思和人文情怀是苏轼最重要的情感特征。试想,对人生和社会懵懂无知的儿童,怎能真正读懂苏轼作品的深层意蕴?让尚不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判断和运算的儿童去研究苏轼,换言之让尚不能运用语言材料在头脑中进行想象、整合等艺术加工的孩子去理解苏东坡诗词的宏大意境,恐怕很难“遇见苏轼”,其后果只能是中国式的拔苗助长!?

对于清华附小用所谓“大数据”来研究苏轼的方法我也不敢苟同。我不懂什么是大数据,研究文学作品是否需要大数据,只知道审美,特别是中国人的审美,具有直观性和整体性。就如同欣赏一幅画,你是欣赏画作的表达方式和展现的整体意境呢,还是画家用了什么和多少颜料画布?对一幅名画,你如果近距离观赏,看到的只是一个个色点和画痕,你尽可以毫分缕析地计算它们,但这样的分析研究又有什么意义??

研究苏轼的题目之大和孩子年龄之小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人们看到急功近利心态下对儿童成长规律的无视。北大教授沈艳就专门撰文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她拿《大数据》这篇课题报告举例,认为虽然论文的要素齐全,但除了觉得他们会用大数据很厉害之外,并不清楚他们回答了什么有趣的问题,“难道十一二岁的孩子,也要从小学会为了问问题而问问题、相信研究就是去从百度这类搜索引擎查找二手资料、再捏合在一起吗?沈教授风趣地建议:“纪念苏东坡,简简单单带着孩子们一起品味几首美好的诗词、或者去吃顿东坡肘子是否更有乐趣?” 我以为很到位。

上海心灵花园心理咨询【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作者&文章出处,谢谢!